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国家科技政策> 国务院

银行业应借势做好“三农”大文章

来源: 时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三农”,再次强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号文件对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突出问题提出的政策措施,也为农村金融机构指明了下一步业务发展的重点和改革创新方向。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主力军的银行业该如何为农村提供更优质的金融服务,如何把握发展中的机遇?

银行业积极行动

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业被寄予厚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县域,加大服务“三农”力度,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创新信贷投放方式。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风险补偿机制和资本金补充制度,加大对粮食多元市场主体入市收购的信贷支持力度。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对达标县域机构执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加快完善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运作机制,研究给予相关优惠政策等。

对此,相关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回应。中国农业银行专门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服务“三农”做强县域的若干意见》要求,要积极做好涉农重大工程和项目金融服务,加强与发改委、农业部等部门合作,建立涉农重大项目工程包,大力拓展高标准农田、重大水利工程、“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重大建设项目。努力拓展“三农”新主体和新业态金融服务,提升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服务深度,支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2017年拓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0万户。着力加强特色农业和特色资源开发金融服务,进一步强化县域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服务。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董事长解学智强调,农发行要牢牢把握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进一步聚焦战略重点,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服务国家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下功夫用活存量

记者调研发现,风险补偿基金已成为金融支农的有效手段之一,尤其在扶贫开发中得以广泛运用。比如,农行内蒙古分行与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合作实施“金融扶贫富民工程”,通过将扶贫资金作为风险补偿,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按1∶10的比例放大扶贫资金规模,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变“输血”为“造血”,有效解决了农牧民的“贷款难、贷款贵”问题。

“确保农业农村投入,要下功夫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认为,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统筹整合,撬动就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当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今年还要把定点扶贫作为农行扶贫工作的窗口和标志,助力定点扶贫县率先脱贫、稳定脱贫。”农发行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积极支持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建设,研究出台创新性政策,努力积累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大力支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

在我国银行业推动金融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各大银行各显身手。国开行2016年共发放精准扶贫贷款3153亿元;“十三五”期间,国开行将发放脱贫攻坚贷款1.5万亿元,其中2017年计划发放4000亿元,精准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特色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改善等领域。邮储银行则在今年初明确了下一步金融精准扶贫的六项工作,包括通过开展帮助贫困大学生上学就业、贫困地区分支行“帮带提升”、无偿捐赠等多种方式,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效开展。

搭上互联网快车

据中国社科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数据,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长期以来,金融血液始终难以输送到广袤的农村。

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农民上网接受资讯,也通过网络传达需求。互联网技术也在推动更多金融资源向农村倾斜。

今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推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

巨大的需求之下,银行业创新的动力源源不断。农行在2016年上线了基于大数据的金穗“快农贷”产品,通过与第三方机构合作,对特色农业、财政直补、电商平台、信用村等不同类型农户,采集各类信息,设计授信模型,提供免抵押、批量化、自动化融资服务。截至2016年12月末,“快农贷”已在福建安溪等9个县试点,发放贷款2218户、余额1.33亿元。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认为,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农村农业新动能的重要方式。“互联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改革与创新的最新成果,应该在‘三农’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应视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工具。”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