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国家科技政策> 国务院

中新天津生态城打造我国绿色发展高地

来源: 时间:

天津滨海新区旗下中新天津生态城,是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所在地。开发建设8年多来,生态城在中国和新加坡两国共同努力下,从由盐碱荒地、废弃盐田、污染水坑组成的“生态禁区”,发展到今天生态理念的“试验田”及生态产业的“孵化器”,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深耕生态发展理念的“试验田”

如今的中新天津生态城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评价。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办公室主任尹正秀称它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先行者”,威尔士低碳研究院院长菲力普·琼斯称赞它树立了“人造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成功典范”。

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国内较早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并付诸实践。去年7月20日,京津地区气象部门先后发布暴雨橙色预警。倾盆大雨突袭下,整个生态城没有进入“看海”模式,雨停路干,对交通和居民生活几无影响。

生态城建设局调研员王萌说,以节水为核心,生态城形成了“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尤其是充分收集雨水,利用率达100%。而且,道路的雨水收集井及其他市政管网设施全部设置在两侧绿化带内,从根本上避免了道路维修“拉链”现象和“坠井”事故的发生。

居民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回收利用,生态城同样作出探索。生态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大队副大队长魏炜介绍,生态城提出了人均日垃圾产生量0.8公斤,垃圾回收利用率不小于6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的目标。“这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一个很高的标准。”

为此,生态城鼓励居民在家中先行分类。可回收垃圾将通过小区智能垃圾回收平台投放,居民可以此换取积分,在社区兑换店直接抵用柴米油盐消费。厨余垃圾在经过微生物分解后,将残渣制作成绿化基肥,实现生态反哺,其他垃圾才会送到垃圾场焚烧。

培育绿色产业构建城市根基

肩负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的使命,生态城将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政府行政及经济发展领域,产城融合发展在这里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城市综合管理是新加坡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这一经验如今已经引入。生态城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思路,正在建设“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的三级居住模式。

“三级居住模式最突出的意义在于按照人口规模分配适量的教育、医疗等社会资源。既避免了城市交通拥堵,短距离满足居民生活需求,又方便了社区治理。”生态城社区服务中心副主任冯国栋说,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达到社区中心,在500米半径内就能解决孩子上学以及购物、就医等问题,每个小区都是“学区房”。

生态城在国内较早开展了外汇资本金意愿结汇试点,帮助区内企业有效回避汇率风险,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同时还先行试水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新丽时代、美星影视、生态城环保公司等10多家企业先后与6家新加坡银行机构签订了跨境人民币贷款意向协议。

在发展绿色产业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均不能落户生态城。面对国内绿色产业企业的相对匮乏,生态城另辟蹊径建设了国家动漫园。生态城商务局副局长曹晟说,目前,生态城确立了文化创意、互联网+高科技、精英配套、冷链物流、滨海旅游五个主导产业。仅2016年,生态城就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8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清洁能源及智能家居成为现实

作为我国首个智能电网综合示范区所在地,生态城近年来围绕智能电网建设,从可再生能源并网、新能源公共交通,到智能家居、分布式发电,有计划地向前推进,成效显著。

下班路上操作手机提前打开空调,清晨醒来躺在床上遥控拉开窗帘。在位于生态城的红树湾小区,曾经只停留在概念中的智能家居已成现实。智能电网不仅实现了智能家电的实时、远程控制,还能通过手机随时掌握自家用电情况,从而合理安排电器使用进而“智慧用电”。这些智能家具正在随着智能电网的普及,进入更多家庭,智慧生活不再遥远。

生态城内的清洁能源来源也在不断丰富和稳定。在生态城的中央大道路旁,太阳能光伏板绵延数公里排开,这正是生态城实现能源清洁化的尝试。如今,生态城内的公用建筑、酒店大都安装了太阳能光伏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所有新建住宅100%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

作为一个标志性示范项目,生态城的清洁能源体系建设并不是封闭的。国网天津电力科信部副主任于建成表示,生态城正加快开展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便捷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和模式示范,形成一个真正的能源互联网。经过未来在天津的示范,它最终将推广到全国,为我国打造高效、智慧、互联、稳定的能源体系建设作出贡献。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