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激发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引领和支撑,铜仁市出台《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实现高质量发展有关支持措施》,探索建立“四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
一是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打通政策障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制度、工作体系和机制,在不增加机构编制的前提下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转化机构,通过转让、许可或作价投资等方式,向企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或其他组织转移转化科技成果。建立创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评价机制,将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予以支持的参考依据之一,将技术应用、成果转移转化、有效专利等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条件。建立完善符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特点的市场定价机制,明确科技成果可以作价入股,明晰产权。加强技术市场和技术转移机制建设,构建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市级技术交易平台,加强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体系建设,强化政府技术转移机构管理和服务职能,推进社会化、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加强科技成果的市场开拓、营销推广和售后服务。在市级科技计划专项资金中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补助资金,围绕新型农业、大数据、大健康、新能源、新型建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引导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对接特色产业需求转移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如,贵州省梵天菌业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高附加值香菇黑木耳多糖制备关键技术及产品》《废菌棒资源化利用工程示范项目》2项转化技术,参与省级科研院所实施《贵州大宗食用菌菌种选育及扩繁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重大专项3项,实施成果转化项目4个;推广玉木耳品种种植技术,建设生态智慧大棚示范种植160万棒,实现产量80吨,带动就业230余人;转化《绣球菌智能化生产技术研发与示范推广》成果项目,在省内示范推广绣球菌种植10万余棒,实现绣球菌新增产量44.3吨,新增产值1215.4万元。
二是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分配机制,明确收入分配激励方式。制定收入分配比例及奖励标准,明确创新主体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获得的收益中可提取70%用于奖励科技团队,对承担国家、省级重大科技专项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团队,由市级科研经费按项目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予以补助。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分配,转化职务科技成果的和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实施转化的,应当提取不低于70%的比例用于奖励。明确对于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才获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执行。2021年以来,已完成技术合同登记237件,技术合同金额达18.49亿元,技术交易额达9.9亿元。如,铜仁学院冷森林教授携压电陶瓷技术成果与贵州联横电子陶瓷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高性能压电陶瓷成果转化的中式生产,所获利润按照企业66%、科研团队34%的比例进行分配。
三是建立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机制,鼓励离岗、在职、兼职创业。经科技人才所在单位同意、按照人事管理权限批准,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的少数高端科技人才、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可以离岗创新创业;在编在岗的科技人才在按要求完成岗位职责任务的前提下,可依法利用本人及所在研发团队的科技成果围绕与本职相同的工作开展在岗创新创业;允许科技人才在履行好岗位职责、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经所在单位同意,到企业和其他科研机构、高校、社会组织等兼职合法取酬。如,铜仁学院王恒博士利用其科研团队研发的砷化锌(Zn3As2)电子信息材料自有专利技术,成立大龙京恒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项目预计2021年10月初建成投产(设备已到位),计划建设“600吨/年砷化锌电子信息材料项目”,达产年预计销售额1.2亿元。
四是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管理机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策权,科研人员具有自主选择和调整技术路线的权利;推动项目管理权落实到位,通过精简项目申报流程、实施“里程碑”式过程管理,合并财务验收和技术验收等,加强对科研项目结果及阶段性成果的考核,推动科研项目由重过程管理向重项目目标和标志性成果转变;深化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改革,对实验设备依赖程度低和实验材料耗费少的基础研究、软件开发和软科学研究等智力密集型项目,建立健全符合自身特点的劳务费、间接经费管理方式。项目承担单位可结合科研人员工作实绩,合理安排间接经费中绩效支出。2021年以来,申报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9项,获批省级科技项目61项(其中重大专项3项),立项资金5199万元,立项支持项目数较上一年同比增长43.2%,立项支持资金较上一年同比增长14.6%。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 网站声明
│
联系我们
│ 加入我们 │ 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