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资讯大厅> 政策法规> 地方科技政策> 华东> 上海

科创中心建设要拆除“三重门”

来源: 时间:

“长期以来,上海以‘规范管理’著称,而这恰恰又不太利于创新资源的自由流动和碰撞。”昨天,在市政协举行的建设全球科创中心相关研讨会上,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等专家认为,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政府要提升创新治理能力,还需拆除“三重门”。
   
  
 三重门槛之下“事难办”
  
   “有时,规范管理不仅难以对具有较强不确定性的创新活动产生应有的激励作用,甚至还形成了三重门槛。”沈开艳说,许多政策法规看得见,但一落实就碰壁,第一道门槛就是“玻璃门”。
   
   而第二道门槛是“弹簧门”。一些政策弹性大,对中小微企业设置的门槛高,例如申报各类创新扶持补贴和奖励认定,基本上都有最低运营年限和营收规模要求。
   
   “一些中小企业反映,尽管现在政府‘门好进、脸好看’,但仍然‘事难办’。”对于第三道门槛“旋转门”,不少专家认为,创新创业企业成长的环境在进一步优化,一些部门不再简单地说“不”,而是客客气气地强调“走程序”。但一些企业常为程序的完备而弄得疲惫不堪,“争取创新支持,常要认真汇报、反复填表,繁杂的程序逐渐消磨了企业的创新热情。”
  
  
 逐渐形成开放性创新网络
   
   在专家看来,要拆除“三重门”,在于培育市场化土壤,逐渐形成开放性的创新网络。“首先应具有一批开放型、市场化的平台,包括研发类平台和服务型平台。”专家们认为,上海政府在平台建设方面具有较强的意识和能力,不过平台建设过程中,政府可发挥积极作用,但未必要主导。比如先期投入一定的启动资金,通过市场化招标等形式,筛选优秀企业进行后期进一步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打造市场化的平台。
   
   不少专家提出,企业是否能真正成为创新主体,不在于政府规定什么样的创新项目适合企业,而在于是否有足够多有实力的企业。“事实上,国内外知名的科技企业,很多都是从车库、学校甚至居民区创业兴起的。”沈开艳说,包括微软、谷歌、戴尔、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都是从微不足道的小微企业起步,相比之下,上海这种草根型创业企业较少,成长为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更少。
   
   不少专家建议,政府为企业、为市场的发展留出空间,就要允许企业自由探索和实验。“企业的市场化力量和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过于强调一时的增长绩效,过于强调速度,不给企业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事情就会退回到政府主导的老路上。”

】 【打印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和分享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如果您发现网站的内容侵犯了您的合法权利,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予以修改或删除,联系电话:010-62679508,邮箱:service@ctex.cn。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昵称: [查看评论]

Copyright(C)2014,China Technology Exchange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技术交易所有限公司 │ 业务洽谈:010-62679553 │ 投诉电话:010-62679587
关于我们 | 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加入我们广告投放
京ICP备09093569号-1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96号

中技所微信公众号